1月16日,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就加快治理“大城市病”进行联组讨论,在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,有19位委员发言,北京市副市长张建东表示,目前,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差别化停车政策,特别是在交通拥堵地段,将严控车位数量。
交通很容易成为大城市的“心病”,也是每年北京两会避不开的话题。北京城市管理能否真正缓解甚至治愈拥堵顽疾,能否为其他正在步北京城市拥堵后尘的各地城市提供借鉴作用,几乎成了当下中国城市治理的最大悬念。
抑制小汽车过快增长、研究拥堵费、单双号限行、差别化停车政策……标本兼顾的趋势性方向性在北京的治堵实践中正逐一落实,但在城市格局短期无法改变的现实下,北京治堵,只能先救急。
2016年,以“摩拜单车”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试图在技术和组织变革的基础上,以市场力量来解决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难题,用智能化手段为大城市绿色出行提供新的可能。
然而,绿色出行大展拳脚之前,先解决停车的老大难问题迫在眉睫。造成目前交通拥堵,与机动车乱停乱放不无关系,首先要保证自行车道畅通、行人路权,绿色出行才有机“可乘”,因此治堵先治停车被许多专家学者视为破题的关键。
单位大院停车资源、立交桥下停车资源、公建配套停车资源、路侧停车资源及违章占道停车现象陆续进入政府部门治堵视野之中。
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小组会上,市政协委员、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,将来“停车付费”是必须的,目前正完善相关立法,“以后都不会有免费停车位,也包括各单位,单位内车位也不能划归个人。这种理念需要转变”。
停车改革市场化步步推进。引入经济杠杆机制,如调整区域停车收费标准,择机实施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成为大势所趋。从经济学角度看,小汽车不像家电,使用成本中算进占用的社会资源,对空间资源的占有就要支付占用空间资源的代价,占用不同区域的资源就要按不同区域的价格,这符合市场规律。
停车进入全面收费时代,置于北京治堵治污的大背景下并不难想象:停车收费,本质就是以出行成本制约机动车流量,而不再有免费停车位,意味着价格杠杆手段的全面铺开。
目前,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70万辆。再无 “免费停车”,研究拥堵费都将牵扯上百万车主的切身利益,避免乱收费、做好相关立法基础工作成为当务之急。
过去部分地上道路未纳入统一管理,成为乱收费的孳生地,甚至黑停车场。收费后,必须对停车收费标准、区域等级费率等加以有效规范,遏止无序无标准的乱收费。而这类标准的制定,得广泛征求民意,虑及民众诉求,将治堵治污跟民众接受度结合。